星期三, 15 1 月, 2025
兩岸話題民俗宗教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閩台民族宗教交流活動 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記者 江文賓 福建報導)
福建省民族團結進步協會、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臺灣文學藝術界、臺灣中華眷村代表、臺灣青年等50余人組成交流考察團,於6月16日至17日前往漳州開展參觀交流活動。嘉賓們先後參觀了漳浦縣臺灣農民創業園、藍氏宗祠,見證了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儀式,考察了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送坑村閩台緣同心館、文化園和新圩鎮官佘村,體驗了高山族拋陀螺、把手舞等非遺精品項目,感受了充滿中華歷史文化底蘊的漳州古城。

臺灣嘉賓與同心館講解員交流探討。

族緣相同 血緣相親
第一站,來到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漳浦縣赤嶺佘族鄉石椅村“種玉堂”。“種玉堂”取自“種玉藍田”,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是漳浦藍氏和臺灣藍氏宗親的總祖祠,記錄了“平臺首功”藍理、“治台功臣”藍廷珍以及“籌台宗匠”藍鼎元等人收復、治理和開發臺灣的壯舉。
兩岸藍氏族譜對接、共祭祖先活動就在此處舉行。“族譜是連接兩岸家族血脈的橋樑,從中能夠找到藍氏完整的遷台脈絡”。至今,在臺灣南投市的鳳山裡、嘉義縣梅山鄉安靖村及彰化縣社頭鄉都有一個名叫“樟普寮”的地方,居民以藍姓為主,溯其源皆出自漳浦的種玉堂。“臺灣現在還有很多與大陸同名的村落,祖先們以祖籍地命名,是為紀念原鄉、緬懷祖先,彰顯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情感”,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監事長柯武勇如是說。從臺灣基隆遠道而來尋根謁祖的基隆市藍氏宗親藍福明夫婦,在漳浦藍氏宗親的介紹下,認識了同宗的堂叔、堂兄,並進行了祭祖活動,“兩岸語言相通,我們用閩南語向祖先報告自己以及家庭的成長情況,表達對祖先的尊敬,祈求祖先的保佑,這讓我們感覺很親切,通過族譜對接,我們找到了根、認識了根,以後一定會常來往,經常回來謁祖進香。”“臺灣現在正在籌備建立全台的藍氏宗親總會,協會是兩岸溝通的重要橋樑,希望通過協會,使兩岸藍氏團結起來,進而影響更多人”。

兩岸同胞載歌載舞。

載歌載舞 同心共濟
“閩台緣同心館”位於華安縣送坑村,是華安縣7個高山族聚居村中高山族人口較多的村。“閩台緣同心館”圍繞“閩台同心、共同家園、共同富裕、共同進步、非遺傳承”等五個主題篇章,精選200多張圖片,採用“圖文展示+實物展示+沉浸式體驗”的模式,突出打造了閩台兩岸民眾交流的情感家園、文化家園、共富家園。
臺胞三代、排灣人後裔嚴麗貞是同心館的講解員。她提到“我的爺爺年輕時從臺灣來到大陸定居,從小就聽他講兩岸骨肉相親的故事”。來自臺灣少數民族鄉鎮的張進德激動地對嚴麗貞說:“我認識你爺爺哦,我是第六次來送坑村了,這裡發展實在是太快了,每一次來都不一樣。”來自台中少數民族代表包世晶提到:“這次來主要就是想邀請大陸高山族的同胞來參加我們今年要舉行的‘豐年祭’活動”。兩岸各民族文化相通,臺灣少數民族歷屆鄉鎮市區長總會執行長贏在達那目指著館中展示的服裝實物說:“兩岸高山族的服飾、圖騰都是一樣的,我們願意和大陸合作共同保護和傳承我們共同的文化。”

大雨息不滅兩岸同胞相聚的熱情,在華安縣新圩鎮東北部的官佘村品嘗了烏米粽等佘族特色美食後,臺灣嘉賓們就被燈光璀璨的舞臺、激情的韻律吸引,當地高山族體育舞蹈運動員們為嘉賓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高山族舞蹈表演。華安高山族民族文化濃郁,大家經常開展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如拋陀螺、跳把手舞等,高山族把手舞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賓們不自覺地跟隨舞蹈節拍、翩翩起舞,高山族體育舞蹈運動員們圍成一個大圈,牽起手來,與臺灣嘉賓們一起跳起了把手舞,歌聲、掌聲、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包世晶說:“歌舞是少數民族表達心情的方式,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天我們用歌舞來表達對大陸同胞的感謝,拉近彼此的距離”。

高山族體育舞蹈運動員們還拿來彩色的陀螺與嘉賓們一起分享、體驗拋陀螺這項傳統的體育活動。臺灣嘉賓們紛紛躍躍欲試,模仿著運動員的動作,陀螺在空中劃出優雅的弧線,然後穩穩地落回地面,繼續旋轉。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系學生鄭覺明津津有味地反復嘗試。藍福明深情地說:“拋陀螺讓我想起了兒時的記憶,能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和歸屬感。”臺灣嘉賓們表示,這種跨越海峽的友誼和互動,不僅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瞭解和認同,也讓他們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和諧與團結。

臺灣嘉賓觀賞二宜樓壁畫、彩繪。

文化盛宴 喚起鄉愁
在細雨綿綿的午後,嘉賓們走進大地村古寨,踏入了如夢如幻的電影《大魚海棠》拍攝地——二宜樓,在“春耕水滿田,秋收黃金麥”中體會“天人合一”的東方建築美學。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其名取自祖輩“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美好願望,是福建單體面積最大的土樓,也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樓中珍藏壁畫、彩繪、木雕、楹聯之多讓嘉賓們感歎為“中華藝術寶庫”。雨滴輕輕敲打著古老的土樓,發出悅耳的節奏聲,二宜樓在雨幕中更顯古樸與莊重,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故事。沿著蜿蜒的石階而上,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痕跡上,感受著歲月流轉的韻味。
一陣悠揚的交響樂聲響起,那是《大魚》的旋律。活動特別邀請華安籍國際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帶領一眾傑出音樂家和表演藝術家,為嘉賓傾情演出。伴著旋律嘉賓們步入樓內,共用文化盛宴,賡續中華文脈,喚起濃濃鄉愁。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巴燕庭說:“臺灣的少數民族也是幾代同堂,家的觀念深植我們心間,祖祖輩輩對文化的堅守值得我們欽佩。”台中影劇二村教授張長興指出,“這些壁畫、彩繪運用的符號、描繪的故事在臺灣建築也常見到,這背後蘊含的價值觀念、規範都源于中華文化。”最後,一首《我和我的祖國》深情地響起,那激昂的旋律讓嘉賓們心潮澎湃,感受到了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眷戀和熱愛。音樂與土樓的碰撞相得益彰,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浪漫的氛圍,讓人不禁陶醉其中。在這個雨天的二宜樓,臺灣嘉賓們不僅欣賞到了優美的交響樂,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他們紛紛表示這個場景將成為他們心中永恆的回憶,永遠銘記在心。

臺灣藝術大學青年學生體驗拋陀螺。

此外,嘉賓們還在漳浦縣臺灣農民創業園,傾聽了臺灣同胞“跨海而來,紮下根去”的在閩創業經驗分享,還在一片“閩南紅”的漳州千年古城人間煙火氣中見人、見物、見生活。
一路走來,嘉賓們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家人。現在,要把這份骨肉親情好好傳遞給年輕人,讓兩岸各民族的年輕人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攜手共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相關新聞

1 of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