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17news民生好報

子癲前症的多元表現及治療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一位36歲的女士,前一胎懷孕過程中都相當健康,最後因為胎位不正剖腹生產。這次懷孕在區域醫院產檢,直到30週左右開始出現血壓異常。於31週轉診至本院時發現收縮壓超過200毫米汞柱。我們立即幫她做緊急剖腹產的準備,並嘗試使用藥物穩定血壓,後來成功使用點滴的降壓藥物讓收縮壓控制在150毫米汞柱左右。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輕度的胎兒生長遲滯,但整體胎兒的表現還不到須立即生產的程度。在確認母胎情況穩定,且孕婦很清楚應注意的情況後,也願意頻繁回診追蹤後,我們讓她帶著口服降血壓藥物回家,也順利在34週左右為其剖腹生產。即便小孩仍應早產和體重過輕住進加護病房,但我們成功幫這個小孩爭取到多三週的時間,讓它更加成熟。

另一位41歲的第三胎媽媽,有兩次剖腹產紀錄。在婦產科醫院產檢到28週左右都沒有高血壓。自己有注意到輕微的頭痛,但並不以為意。直到29週當天,在上班時突然短暫意識喪失,經同事告知當時跌坐在地上,且全身抽搐。這名孕婦送到臺中榮總時收縮壓也是超過200毫米汞柱,合併血小板低下,也發現胎兒的臍帶血流已出現舒張時期逆流的狀況。經判斷母親及胎兒的健康狀況都不適合再繼續懷孕下去,所以我們立即執行剖腹生產。產婦的血壓在產後迅速回到正常,術後第四天出院時已不需要任何藥物。

子癲前症,俗稱妊娠毒血症,是最常見的孕期相關併發症之一,其發生率約5%。懷孕婦女若有血壓高 (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且尿中有過量蛋白質排出,就符合子癲前症的診斷。但這個疾病的表現相當多變。有些人只有單純的血壓高;有些人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呼吸喘,身體水腫,右上腹痛,甚至全身抽搐等症狀;也有些人完全沒有血壓高,卻在抽血時發現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血球溶解,血小板過低等狀況。這麼多看似不相干的徵象,都連結到同一個疾病上,足見此疾病的複雜性。

子癲前症的病因也是相當繁多,與孕婦本身的年紀,生活型態,家族遺傳,心血管或免疫疾病等都有相關,也有可能與小孩父親的基因有關。目前認為最直接的病因是來自胎盤功能異常。由胎盤釋放出的「毒素」造成孕婦全身的症狀。隨著醫學研究,已經找出一些在懷孕早期或中期就能提前預測是否會出現子癲前症的檢查,包含抽血檢驗胎盤釋放出的物質,或由超音波看子宮血流的阻力。此外,若本身就是高風險患者(比如慢性高血壓,糖尿病,多胞胎,前胎有子癲前症等情形),或是經前述檢查判斷未來發生子癲前症的機率較高,醫師會建議從16週前開始每日服用阿斯匹靈,可以預防一部分子癲前症的發生。

既然胎盤是背後的元兇,子癲前症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把胎盤從孕婦身體中取出,當然也必須讓胎兒娩出。大部分患者在生產之後症狀會快速消失,少數(5-15%)發生在產後數天內,也都會隨著時間緩解。嚴重的子癲前症若不盡快處理,可能造成孕婦的腦部出血(中風),肝,腎,心臟衰竭,或是急性胎盤剝離導致胎兒死亡等情況。但在決定將胎盤跟胎兒娩出之前,也須考慮到胎兒的成熟度,以及早產兒的併發症。若孕婦的血壓跟症狀能夠有效控制,嚴重的子癲前症目前建議在滿34週時生產,不嚴重的在滿37週時生產。

雖然大部分的子癲前症在產後會迅速改善,但有少數特別嚴重的,需要特別治療。一位35歲第一胎孕婦,規則產檢沒有發現甚麼問題。在35週時出現上腹痛及頭痛,在診所使用止痛藥和胃藥後症狀沒有改善。到本院急診時發現血壓高,血小板低,以及肝指數上升到正常值的20倍。由於已超過34週,我們幫她緊急剖腹生產。產後隔天各項指標並沒有下降的跡象,且電腦斷層顯示肝臟有缺血性壞死的情況。我們會診了腎臟科,為這名產婦進行血漿置換術,把血液中由胎盤分泌的毒素洗掉。治療後不管是血壓,血小板,和肝指數都有明顯改善。產婦於生產後一週順利出院,隔月回診檢查時已不再需要血壓藥,抽血也完全正常。使用血漿置換術處理產後嚴重的子癲前症,醫界已有相當多文獻案例證實其效果,成為這類患者救命的稻草。臺中榮民總醫院的婦產科與腎臟科有多次合作的經驗,成效良好。

子癲前症的表現多變,很多時候無法跟懷孕常見的身體不適區隔,從輕症發展到嚴重的速度也難以掌握。懷孕婦女,特別是高齡,肥胖,多胞胎,或本身有其他內科疾病者,需定期監測自己的血壓。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向產檢或照護的醫護團隊反應,才能及早發現。若發生的週數較早,或嚴重度較高,建議轉診至能夠處理小週數早產兒的醫療院所處理。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