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17news民生好報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新典藏展 85件經典影像重構台灣時代側寫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推新典藏展 85件經典影像重構台灣時代側寫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展,以「時代的側寫:攝影觀點的流轉與重構」為題,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三樓,展出85件攝影典藏品。

【台灣電報記者廖宥婷 /台北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成立以來持續推廣臺灣攝影文化,典藏規模已突破 1.3 萬件,成為研究臺灣影像史的重要基地。今年推出兩檔典藏展,率先登場的《時代的側寫:攝影觀點的流轉與重構》自 11 月 18 日於臺北館三樓開展,由策展人林學敏從典藏庫中精選 85 件作品,帶領觀眾回望 1960 年代至當代的影像脈動。

本展以心理學中的「側寫(Profile)」概念為核心,延伸至攝影創作脈絡,強調攝影家如何以鏡頭回應事件現場、凝視人物生命與介入社會議題,形塑理解時代的重要視角。參展者包含黃伯驥、謝三泰、蔡明德、張乾琦、黃子明、潘小俠、王有邦、高俊宏、楊順發與吳政璋等十位深具代表性的臺灣攝影家。

展覽分為三大子題——「鏡頭的移轉」、「生命的表情」與「消失的風景」,分別呈現攝影家的觀看位置如何從街頭、人物到環境移動,映照不同世代的創作關懷。

這張作品為黃伯驥於1967年拍攝,紀錄下1920年代至70年代之間,鶯歌一處磚窯廠林立的風景。影像中,鄉村的景致與現代化的工業感衝突並立,以豐富的影像階調與紋理,表現濃煙、磚牆、柴堆與戴斗笠的窯工人們等細節。攝影家定名為〈空氣汙染〉,暗示農業走向工業、現代化社會轉型的困惑。 作品資訊: 黃伯驥〈空氣汙染〉,1967,明膠銀鹽相紙,41.1 × 52.5公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鏡頭的移轉」中,黃伯驥、謝三泰與蔡明德穿梭城市與鄉間,以影像記錄被忽略的角落、大型抗爭與社會現場,使多元群體的聲音得以被看見。「生命的表情」則由張乾琦、黃子明、王有邦與潘小俠聚焦人物,包括身心障礙者、韓戰老兵、部落耆老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以主觀選擇與行動補述主流敘事外的生命處境。最後,「消失的風景」由高俊宏、楊順發與吳政璋呈現環境與歷史變動,包括廢墟採集、消逝地景的合成影像,以及以曝光技法介入風景,喚起觀眾對環境議題的反思。

張乾琦的《鍊》系列歷時六年拍攝,紀錄龍發堂中被以「情感鍊」相繫的精神病患。張乾琦透過等身大小的正面肖像,突顯鐵鍊,使其成為畫面的核心隱喻,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制度的約束,展現赤裸而複雜的人性處境。 作品資訊: 張乾琦《鍊》系列,1993-1999,明膠銀鹽相紙,157.4 × 106.6 cm,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表示,典藏展呈現的不僅是影像美學,更反映臺灣攝影家從紀實到藝術創作、從觀察到感知的多樣軌跡。亦顯示在時代快速變動下,攝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尺度與影像語彙,勾勒出屬於臺灣的時代側影。

高俊宏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結合現場踏查與檔案挖掘,透過影像的重繪與重演,喚醒因經濟自由化而被拋棄的空間,使其以新的視覺語言重返公眾的記憶。 作品資訊: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2011-2013,攝影畫報、169單頻道錄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時代的側寫》展期至 2026 年 5 月 3 日;第二檔典藏展《敘事的向度:攝影中的在場與獨白》將於 12 月 9 日於臺北館二樓揭幕,邀請民眾走入影像中,感受攝影家書寫時代的方式與記憶。

〈藍張阿冬與先生藍明谷〉作品中,攝影家潘小俠安排藍張阿冬手持藍明谷青年時期肖像照,以樸實的燈光,黑布為背景,讓主體明亮,視覺集中於被攝者的神情與手中的肖像,形成觀者無可閃躲的凝視。此手法同時避免被攝者所處環境不適合拍攝,反映潘小俠對被攝者及政治受難者的尊敬。 作品資訊: 潘小俠〈白色烙印1949~2009人權影像:藍張阿冬與先生藍明谷〉,2009,明膠銀鹽相紙,60.9 × 50.5 cm公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攝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