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17news民生好報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為癌症治療開創新局,獲得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專題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為癌症治療開創新局,獲得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專題報導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人類癌症治療是挑戰性極高的醫學難題,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在蔡長海董事長帶導的國際級研究團隊努力下,近年在基礎研究與臨床創新治療,成功和挑戰屢屢有突破性的進展,領先群倫,讓醫界相當振奮,為癌症病患帶來新的希望;台灣的癌症生物醫學硬實力,獲得全世界最權威期刊《Nature》專題報導,站上世界科研舞台閃閃發光。

一條通往健康未來的大道
中國醫藥大學近年來著力於基礎科研和生物醫學轉譯研究,其結果讓科學家們洞悉了關鍵的癌症機制,為精密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為了與像癌症這樣複雜的疾病摶鬥,彌合癌症生物學基礎研究與探索有效療法之間的差距至關重要。中國醫藥大學(CMU)及其附屬醫院(CMUH) 推動了人們對癌細胞的理解開創了新的局面,在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協同增效方面堪稱典範。

癌症生物學的轉譯發現
中國醫藥大學的癌症研究計劃是由世界著名的癌症生物學家洪明奇校長領軍,洪校長在癌細胞中發現了新穎的信號轉導途徑,並致力於開發以標記物為指導的癌症療法,以改善患者的護理,帶領其團隊揭示癌症機制,並將其轉化應用於臨床進展。

團隊在對免疫檢查點調節的研究中發現,多方研究注意力都集中在PD-L1上,它是癌症治療中有希望的靶標。該蛋白因其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而聞名,這是通過與T細胞上稱為PD-1的蛋白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洪校長的研究小組闡述了PD-L1的免疫抑制活性受糖基化的調節,糖基化是一種對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至關重要的酶促過程。通過提出調節PD-L1和阻斷PD-L1/PD-1相互作用的途徑,他們的研究結果為潛在的治療策略提供新的方向。他們開發了一種聯合療法來調降PD-L1,並在小鼠模型中實現了50-70%的存活率。

研究小組証實了PD-L1糖基化免疫抑制的其他機制,包括啟動PD-L1糖基化的方式。這些改進的知識有助於重新定義使腫瘤對免疫療法敏感的微環境,並揭示克服晚期腫瘤耐藥性的關鍵靶點。

自從洪校長離開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管理職位以來,中國醫藥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之間的聯合計劃一直在持續與擴大的進行中。在2018年,一項聯合研究確定了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新型配體,這些配體激活了促腫瘤受體酪氨酸激酶(RTK),這是細胞過程(包括生長和分化)必不可少的蛋白質。結果表明可以使用血清生物標誌物對患者進行靶向治療。

更近期來,中國醫藥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和浙江大學的研究合作發現了由致癌信號基因觸發的代謝編程機制,該機制將葡萄糖和脂質的產生與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HCC)的惡化的原因聯繫起來。這些關於癌症機制的發現可能有助於癌症患者的個體化治療。

成功的肝癌手術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負責人,外科腫瘤學家鄭隆賓教授,除了作器官移植之外,他也致力於運用創新的外科手術技術來改善治療肝癌病患。作為肝移植領域的領先臨床醫生,他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已進行了1000多次活體供體肝移植(LDLT)手術。為了防止器官移植排斥,他使用了化療藥物依維莫司作為免疫抑製劑,被認為是這領域的先驅。其他改善LDLT的開拓性工作還包括在移植過程中使用多個人造血管,以及進行肝動脈連接手術。鄭教授還進行了世界上首例同時進行的肝腎移植,涉及多個活體捐贈者。

為了減輕疼痛,鄭教授的團隊推廣了微創手術方法,並完成了800多次腹腔鏡肝切除手術。通過團隊的努力,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肝移植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已達到73%,而肝癌患者的存活率為61%。

鄭教授的團隊還正在探索用免疫腫瘤學來改善對肝癌患者的治療。他所帶領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細胞治療工作組,與中國醫藥大學的衍生公司、長聖生技合作,進行了台灣首例針對膠質母細胞瘤(一種罕見的腦癌)的樹突狀細胞疫苗的多中心臨床試驗。

細胞療法和納米醫學的進展
鄭教授的同事,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周德陽院長也正在著手這項試驗。作為神經外科醫師,周院長成立了一個多學科小組,將最新的神經外科手術與基於免疫細胞的療法相結合。膠質母細胞瘤疫苗的II期臨床試驗現已完成。憑藉這一成功和眾多出版物,人們對腫瘤免疫微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周院長的團隊正在與政府合作,通過一項針對臨床應用的新措施,來增強台灣在細胞療法方面的競爭力。

團隊還致力於開發自體細胞療法,該療法涉及使用患者自身的T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對它們進行體外基因改造,以使這些細胞表達旨在識別特定抗原的嵌合抗原受體(CAR)設計用來識別特定的腫瘤抗原。這可使免疫細胞目標針對癌細胞,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對人體的傷害。針對多種癌症類型的CAR-T和CAR-NK療法臨床的試驗將會很快啟動。

中國醫藥大學的另一位腦神經內科醫生徐偉成教授,也是一名醫師科學家,專門研究中風和心血管衰竭。徐教授與生物物理學家一起開發了一種創新的納米藥物,用於解決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問題。使用以褐藻糖膠為主的納米顆粒,結合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和刺激劑,可以通過磁導航進一步增強藥物的治療功效,這對於具有治療抗性的晚期癌症具有很高的潛力。

為了闡明成體幹細胞在疾病中的作用,中國醫藥大學整形外科醫生洪士杰教授已証實了癌症幹細胞中的新型標記物和特定信號通路。他還揭示了幹細胞分化和腫瘤發生的表觀遺傳調控,以及間充質幹細胞在強直性脊柱炎中的病理學參與。強直性脊柱炎是脊柱中的一種關節炎,會引起長期炎症。

在諸如《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Nanotechnology》和《Cancer Cell》等國際領先期刊上發表的文章證明,中國醫藥大學的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成功仰賴於學校的學術和醫院臨床部門之間的強有力合作。嚴格的癌症研究計劃吸引了來自學校的醫學院,中醫、牙科、藥學、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衛生保健以及新成立的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多學科研究人員。這將獲得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系統和結構生物學以及成像技術進步的好處。

作為台灣癌症治療醫學中心成員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還為癌症研究提供了支持,包括體系中的6,000多張病床,提供豐富的臨床資源。加上各種不同中心的成立,將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聚集在一起,加速了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譯成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