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 月, 2025
文化藝術民俗宗教

文化部《小鎮故事多 2 》介紹阿里山忠王吳鳳公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的文史藝術節目《小鎮故事多 2 》,介紹阿里山忠王吳鳳公。1913年日本當局興建吳鳳廟,由當時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主祭,同時吳鳳事蹟也編入小學教科書。吳鳳遂成為日本統治者「理蕃」的論述基礎。1946年,國民政府延續日人政策,命名為「吳鳳鄉」, 1987年(民國76年),發生湯英伸事件,學界開始討論吳鳳神話對鄒族人的歧視。1989年(民國78年)3月1日台灣省政府將吳鳳鄉正名阿里山鄉。
吳鳳故居,正廳供著的是吳鳳的騎馬像,像的背面立著的是觀音畫像,而在畫像的上方則懸有日治時代所留下的「流芳後世」、「殺身成仁」的匾額,和清嘉慶六年的古匾額,可惜的是因為古匾的年代久遠字跡早就看不清楚了。
吳鳳事件,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而「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主要由日本政府開始做為安撫原住民、教化漢人百姓的工具,由殖民政府官方高調歌功頌德,拍攝歌舞劇、電影,是為「吳鳳神話」,以自我犧牲弭平紛爭的「義士」,為其治理政績背書而廣為老一輩人所知。
戰後,國民政府直接翻譯並沿用日本人的著作,繼續發揮其政治宣傳效益,吳鳳的故事更加被變造修改渲染炒作──如阿里山鄉的前身也叫做吳鳳鄉。透過教育宣傳,文學渲染,電影戲劇等等的影響,這些「感念吳鳳」的舉動使漢人角度的吳鳳故事漸漸成為了一個「史實」與現在我們看到吳鳳的樣貌。

相關新聞

1 of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