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報記者廖宥婷 /台北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自成立以來持續推廣臺灣攝影文化,典藏規模已突破 1.3 萬件,成為研究臺灣影像史的重要基地。今年推出兩檔典藏展,率先登場的《時代的側寫:攝影觀點的流轉與重構》自 11 月 18 日於臺北館三樓開展,由策展人林學敏從典藏庫中精選 85 件作品,帶領觀眾回望 1960 年代至當代的影像脈動。
本展以心理學中的「側寫(Profile)」概念為核心,延伸至攝影創作脈絡,強調攝影家如何以鏡頭回應事件現場、凝視人物生命與介入社會議題,形塑理解時代的重要視角。參展者包含黃伯驥、謝三泰、蔡明德、張乾琦、黃子明、潘小俠、王有邦、高俊宏、楊順發與吳政璋等十位深具代表性的臺灣攝影家。
展覽分為三大子題——「鏡頭的移轉」、「生命的表情」與「消失的風景」,分別呈現攝影家的觀看位置如何從街頭、人物到環境移動,映照不同世代的創作關懷。

「鏡頭的移轉」中,黃伯驥、謝三泰與蔡明德穿梭城市與鄉間,以影像記錄被忽略的角落、大型抗爭與社會現場,使多元群體的聲音得以被看見。「生命的表情」則由張乾琦、黃子明、王有邦與潘小俠聚焦人物,包括身心障礙者、韓戰老兵、部落耆老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以主觀選擇與行動補述主流敘事外的生命處境。最後,「消失的風景」由高俊宏、楊順發與吳政璋呈現環境與歷史變動,包括廢墟採集、消逝地景的合成影像,以及以曝光技法介入風景,喚起觀眾對環境議題的反思。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表示,典藏展呈現的不僅是影像美學,更反映臺灣攝影家從紀實到藝術創作、從觀察到感知的多樣軌跡。亦顯示在時代快速變動下,攝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尺度與影像語彙,勾勒出屬於臺灣的時代側影。

《時代的側寫》展期至 2026 年 5 月 3 日;第二檔典藏展《敘事的向度:攝影中的在場與獨白》將於 12 月 9 日於臺北館二樓揭幕,邀請民眾走入影像中,感受攝影家書寫時代的方式與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