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17news民生好報

李牧謙醫師前進至善園 守護精神科住民的口腔健康

李牧謙醫師前進至善園 守護精神科住民的口腔健康

【台灣電報 桃園報導】

口腔健康,是身心照護中最常被忽略的一環。
本週,璞臻新美學牙醫診所李牧謙院長親自前往至善園精神科護理之家,為院內住民進行口腔檢查、洗牙與口腔保健衛教,並親自指導照護人員如何協助住民進行日常口腔清潔。

至善園主任陳嬿竹表示,許多精神科或身心障礙住民因為情緒不穩、抗拒治療或交通不便,常常「連走出機構看牙都成了一場戰役」。有時即使外出至牙科診所,也因無法配合而被迫中斷治療,甚至遭診所婉拒接案。
「這些人不是不想治療,而是他們需要更多理解與時間。」陳主任感嘆地說。

為了改善這樣的困境,陳嬿竹主任邀請李牧謙院長與至善園合作,由機構安排家屬簽署同意書,定期於院內進行口腔檢查與預防性照護。若發現有需要拔牙、補牙或進一步治療的個案,則由院方協助後送至診所完成。
這樣的合作模式,讓精神科住民能在熟悉環境中完成基本口腔保健,也減少外出過程中的焦慮與風險。

李牧謙院長在機構內幫助民執行口腔檢查

李牧謙院長坦言,第一次接到精神科護理之家主動聯繫時,其實相當訝異「在一般長照體系裡,口腔照護常是最晚被想到的部分,沒想到精神科護理之家會主動邀請牙醫進入機構協助健檢,這真的非常難得。」
他進一步說明,許多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的住民,往往因長期用藥或自理困難,導致口腔問題被忽視,「這群人其實最需要被幫助。能主動開口尋求協作的護理團隊,代表他們真正理解『口腔健康』與全人照護的重要關係。」
李院長也提到,現場護理師的專業與細心讓他印象深刻,「他們會在旁邊輕聲安撫住民、協助固定姿勢,這樣的信任與默契,讓醫療變得更有人味,也讓我們能在最安心的環境完成每一次檢查。」

陳嬿竹主任進一步表示,特別感謝李牧謙院長願意親自前來機構協助:「對我們的住民來說,能有醫師到院服務,是極大的支持與安定。這不只是醫療行為,更是對照護工作的理解與尊重。」

院內護理人員也分享觀察:「在機構內看診,對於身心科患者——尤其是從小自閉症或智能不足的住民——反而更有安全感,配合度比外出時高了許多。能在熟悉環境完成檢查,住民的情緒也穩定得多。」

至善園表示,這項「口腔健康促進活動」不僅讓住民受益,也讓照護團隊學習到如何在日常照護中維護口腔清潔。
「從刷牙到看牙,每個小動作,都是尊重與關懷的一部分,」護理團隊說道,「我們希望住民的笑容,能在這樣的陪伴中一點一滴被找回。」

李牧謙院長長期投入偏鄉與弱勢族群口腔醫療服務,曾多次參與海外醫療志工計畫,足跡遍及尼泊爾與東南亞地區。他表示,無論是在山區、國外,還是在精神科護理之家,「醫療的核心始終相同——就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被好好看見、被好好照顧。」

——————————————————————————————————————————————

【李牧謙醫師經歷】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