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1 5 月, 2025
民生

創新教學暨高教深耕成果發表會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欣逢本校60週年校慶,中山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於109年12月8日上午9時至下午16時,在本校正心樓舉辦「創新教學暨高教深耕成果」發表會,展現中山醫學大學在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面向累積的豐碩成果;本次活動共有12個大專院校及醫療領域相關人士參加,藉由校際與業界間之經驗分享與成果交流,冀能持續精進並提升本校計畫執行之品質與成效。

本次專題演講佳賓,很榮幸能邀請到友校-東海大學詹家昌副校長與靜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心廖啟旭助理教授蒞臨交流、指導。首先,詹家昌副校長分享東海大學在USR的推動經驗,詹家昌副校長表示:大學社會責任是一種永續傳承的精神與實踐,就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創造團結經濟、重視食安與空污問題的需求與覺醒,提出深具前瞻性與理想性的「誠食夥伴、好氣社區」計畫。自109年度起,執行團隊為朝向深化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強化現有平台,以及著力於課程整合等面向發展,推出「誠食.好氣.靚水.共善」計畫。接著,靜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心廖啟旭助理教授,也分享靜宜大學USR執行經驗,廖啓旭助理教授表示:大學教育正在翻轉,靜宜大學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與地方連結,為社區注入新能量,也啟發學習動機,應用跨域知識找出創新策略,累積實作經驗即戰力!

在上午發表會暨記者會,我們特別設置體驗互動展區,以利來訪媒體及貴賓們,能透過多媒體設備、展出成果及計畫主持人的說明,更進一步認識本校「創新教學暨高教深耕成果」的六大亮點,包含:

1.健管院 朱智謙教授-有機立體化學分子擴增實境教具
在創新教學方面,開發針對大學教材內容的擴增實境教具,建構同學們對於有機分子在三度空間中的立體化學概念。相較於只在課堂上操作的實體分子模型,新開發的教具與教學方式可以讓同學們回家後反覆練習,達到自我學習的目標。

2.附設醫院 黃昭硯醫師-Covid-19疫情下運用模擬醫學模式提升醫學教育品質
以學生為中心診斷「針對新冠肺炎病患,學員缺乏哪些能力?」,進而因材施教設計「擬真情境課程」作為解方。讓學生透過體驗高擬真的情境教案,將課本上的醫學知識轉化為臨床照護病人的能力。相較於傳統授課方式,利用經驗學習理論設計課程,可以提升學習動機、提高自信並找出改進方向,進而提升未來照護新冠肺炎病患的能力與品質。

3.口腔院 陳俊呈主任-醫牙e能者進階學習
牙醫學系秉持以明日科技教育今日學生的理念,積極建置數位牙醫情境模擬教學中心,配置最新穎的數位牙醫教學設備如全台第一的數位牙科訓練儀-Simodont dental trainer、亞洲唯一的口腔外科手術模擬器-Kobra oral surgery simulator、VR虛擬實境設備與口腔外科相關實作課程等等。以數位模擬輔助傳統教學,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增進學習動機與成效。

4.醫科院 鄭靜瑩主任-社區康復醫療
醫學科技學院發揮臨床專長優勢,集結不同領域專業的師生,組成篩檢團隊投入到需要醫療資源的地區,提供民眾健康篩檢服務。篩檢項目主要分為三大項,身體檢查機能、心理健康檢查及感官機能檢查。例如一對一語言、聽力、視力、認知、骨質密度篩檢及足部檢查等,出動聽力檢測車輛,營造出輕鬆但專業的受試環境,增加檢查結果之準確率。並邀請專業的驗光師及醫師一同加入檢查的行列,透過一系列專業檢測替民眾的健康把關。服務對象從幼兒、學童、成人到長者,照顧關懷每個年齡層。中山醫學大學師生藉由社區服務,持續關懷民眾的身心健康,善盡大學之社會責任。

5.健管院 廖勇柏教授-持續發展巨觀到微觀的預防醫學網
預防勝於治療,行動方案2-1-1,主要是以拓展「預防醫學網」為架構,從巨觀層次發展世界癌症地圖平台,至微觀層次應用精準公共衛生深化致病原因的探索。廖勇柏教授表示:「由於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致使臺灣公共衛生的相關資料無法在WHO的世界地圖上展現!」,透過中山醫學大學深耕計劃,廖勇柏敎授團隊發展出一套寫入台灣資料的世界癌症地圖平台,台灣的公共衞生數據因此能同步與WHO資料並列,讓世界得以共享台灣的公衛資訊,廖勇柏教授強調:「此平台可協助政府突破國際局勢困境,提升台灣國際能見度!」

6.醫學院 李怡靜副主任-USR宜居石岡,永續健康
自106 年起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瞄準台中市石岡區已深耕2年,並於本月初(11/7)成立「幸福學堂」場域據點,正式揭牌啟用!中山醫大創校以來以培育醫學人才為職志,不僅針對校內的學生,對於石岡國中小的醫學教育亦同樣關注;藉由舉辦營隊、食農教育,提升石岡地區新生代的醫學知識水平。中山醫大除了積極辦學外,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上之付出更是不遺餘力,本著「提升石岡醫療,優化在地人文,孕育醫學人才,實踐社會責任」四大宗旨,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加入USR的推動,將醫學大學的資源帶入石岡地區。目前已聚焦石岡居民的生活層面,全方位從營養、從醫學、從各個領域,用醫學大學專業的能力深入社區,目標打造宜居石岡、永續健康的環境。本計畫針對石岡在地高齡化議題,透過議題盤點了解長輩普遍有肌少症的狀況,因此高蛋白飲食營養格外重要。雪花糕乃高蛋白軟質飲食的最佳代表,不僅成份單純(牛奶及玉米粉),亦可兼顧營養與趣味性。結合本年度吞嚥主題,固態雪花糕符合軟食標準,可避免長輩於食用時嗆到、又許多人有不敢食用牛奶、或是有乳糖不耐症的症狀,營養系歐珠琴老師帶著學生討論新配方及搭配方法,利用石岡在地農產及常食用的食材,將牛奶配方改變成「豆漿」,讓接受度更廣,且口味多元,增加新鮮感,成功讓長輩增加攝取量。經過反覆的練習及調整,計畫學生拍攝雪花糕教學影片提供給石岡社區,同時親自進入場域實作教學,並與長輩交流,使成果更加貼近社區長輩需求。

發表會下半場更加精彩豐富,介紹107至109年度中山醫學大學高教深耕計畫執行重點成果,以4大主軸為方向,分別是【構面一: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構面二:發展學校特色】、【構面三:提升高教公共性】、【構面四:善盡社會責任以及USR成果發表】,結合本校以「建構深具醫學人文與服務胸懷,緊扣社會脈動與醫療需求」的特色,強調學用合一之課程及師培改善、深入醫學人文與在地服務之教研發展。本次發表會成果,展現本校在社會責任的實踐與創新、積極創造更多不一樣的火花。

中山醫大經歷一甲子淬鍊,本校以「攜手一甲子、傳承校訓誠愛精勤」為精神主軸;共同在積極奮鬥中前進,在創新過程中蛻變,在與時俱進中、永續辦學,這是中山人共同的期許與責任。本校師生秉持創辦人周汝川博士,創校、院宗旨:「醫人醫病要醫心」之理念,持續以專業服務與資源,善盡中山醫學大學的社會責任。

長官暨計畫主持人全員大合照

校長接受媒體訪問

創新教學暨高教深耕成果六大亮點發表

頒奬1 健管院 朱智謙教授 有機立體化學分子擴增實境教具

頒奬2 附設醫院 黃昭硯醫師 Covid 19疫情下運用模擬醫學模式提升醫學教育品質

頒奬3 口腔院 陳俊呈主任 醫牙e能者進階學習

頒奬4 醫科院 鄭靜瑩主任 社區康復醫療

頒奬5 健管院 廖勇柏教授 持續發展巨觀到微觀的預防醫學網

頒奬6 醫學院 李怡靜副主任 USR宜居石岡,永續健康

與會人員大合照

點心體驗 利用石岡在地農產製作雪花糕以利長輩吞嚥及營養攝取需求

相關新聞

1 of 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