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好報記者 玉女 /台中報導】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畢展連續幾年以連結大台中在地文化為主軸,今年選定東勢、石岡、新社三個地區,主題「山屾(發音譯深)」。學生發揮創意,把三個靠山地區的人文、歷史、產業,用年輕人的思維重新詮釋農特產、失傳拳法、河流生態、露營活動,賦予新意開發出各式文創品,同時透過繪本、AR擴增實境創作,讓小學生及外界更認識「山屾」區。
文創系副主任吳振廷表示,今年畢展分成文解、眾生、波動、山城四個部分,總共19組,分別講述產業、當地信仰、大自然生態、土地生活文化,學生從大三起開始選擇三個區域中感興趣特色進行田野調查及策劃,用不同觀點,賦予新意,發揮創意進行文創商品設計及行銷規劃,富含教育意義,且每個作品經過業界專業老師指導,呈現出最具人文特色、最完美的作品。
「白冷滺滺」這組以新社區白冷圳當創作主題。學生廖幸誼說,當地的民生用水、農作物栽種仰賴白冷圳,它利使用特殊的「倒虹吸管原理」利用大氣壓力引進水源,因此,以白冷圳的歷史、921地震後的重建創作繪本,用新社盛產的香菇所繪製虛擬卡通人物,引領孩童更快進入故事中,認識自己家鄉,學習珍惜水資源及如何與生態共存。
廖幸誼指出,他們還設計卡牌、蛇棋等遊戲,讓孩童從遊戲中了解新社相關知識。為了讓小朋友有身歷其境的感受,特別去學習AR擴增實境的應用,師長帶領小朋友學習,只要用手機掃描繪本中的圖案、文字,便能同時感受立體視覺、聽覺,更具臨場感及趣味。
同樣以水域為主題的還有「解溪渡」這組,以串聯石岡、東勢、新社的大甲溪為創作主題。學生劉瑩敏表示,走訪東勢石角國小,發現校內竟成立了臺灣中北部第一間化石博物館,非常罕見,因而發想創作出兩本大甲溪流域的圖鑑式繪本,包含動物及化石,內容分別為天上飛、地上爬、水裡游總共36種動物及23種化石。
「希望更多人透過圖鑑認識大甲溪的生態。」劉瑩敏說,為了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心,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藉由豐富的色彩與生動的層次感縫製14個布化石,並在蒾多里網路平台上提供手作版型與說明,另外挑選出30款動物製作刺繡相框展示,也縫製6款探索組合包,可用於日常及探索。
「螢光山角」這組則以近年風行的露營為主軸設計文創品。學生劉惟善說,東勢區露營產業蓬勃,有聞名全台的螢火蟲生態景點,結合這兩種元素創作。為讓產品更貼近「露友」,特別去實地露營觀察,發現露營以親子家庭為多數,因此,設計螢火蟲童書、遊戲地墊、DIY木架,增進露營時親子互動,另有驅蚊蟲芳香蠟燭、蜂蠟組DIY,運用貼心的周邊露營用品設計,帶領大家回歸自然,減少使用3C。
東勢區盛產水果,「柿予」這組與農會合作,選用柿子為創作題材。學生呂詠潔指出,品相不佳的柿子被淘汰很可惜,他們拿來再利用,經過水煮做柿染文創品,運用染線、編織,設計DIY體驗箱,放置勾針、廢柿子枯枝、印章、束帶等,讓民眾更深入了解東勢的柿子。
呂詠潔說,東勢區出產筆柿、富有甜柿、次郎甜柿、平核無澀柿,設計兩種繪本介紹四種外觀、口感、形狀,利用柿子卡通人物及闖關遊戲方式呈現,農會觀看繪本設計後,給予好評,有機會變成東勢軟埤坑休閒農業區的吉祥物,「我們設計的卡通人物有機會變成的吉祥物,很開心。」
除了農特產,學生更把東勢區失傳的拳法,搖身成文創品。學生劉紜彤說,早期東勢有很多武術館,目前卻漸漸失傳,透過訪問耆老,查到一本「流民拳」書籍,把裡面的拳法拍成教學影片、變成桌遊、布綁帶,讓更多人認識地方武術。
東勢區樟腦產業一度相當興盛,現在剩下一兩家,「燒腦」這組田野調樟腦產業,設計療癒又實用的擴香石來滴樟腦精油,為傳統產品尋找新用途。還有學生研究客家染布文化、客家音樂、廟宇、林業等,把傳統技藝文化年輕化、創意化,畢展4月19日到21日在學校內展出,5月7日、8日則在石岡區和盛里活動中心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