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佩昕報導)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的文史藝術節目《小鎮故事多~節氣與民俗慶典的故事 》,將介紹台南府城的風神廟,風神廟為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被譽為清代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清領時期,來臺官員自廈門出發,歷經風波險惡的黑水溝後,身心俱疲地抵達台江內海,然後轉搭小船進抵府城。為使履新官員抵臺後能接風洗塵,卸任準備離臺之官員有一等候船隻的歇腳亭,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臺灣最高行政長官道臺鄂善以臺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風神的庇祐,所以建廟專祀風神,廟址在南河港右安瀾橋邊;初建有四進(一屋一天井為一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與大士殿。。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因接官亭地處府城門戶,故特建一石坊於風神廟前,以壯觀瞻。原風神廟後方所有殿舍及公館,於日治時期的大正七年(1918年)拆毀,大正十三年(1924年)經當地士紳集資重建而成今日之風神廟。
接官亭牌坊為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其構造之複雜居於台灣之首。其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兩幅對聯皆出自蔣元樞手筆。另曾在整修接官亭石坊自鐘樓上覓得一塊清代石碑,無落款年代與署名,僅僅銘刻「峴石」二字,到台南旅遊可來風神廟走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