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啓楊/綜合報導)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CBD COP16)於哥倫比亞卡利落幕,本次大會是自2022年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後首次會議,我國以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名義組團參加,並以實際生物多樣性保育案例成果,於周邊會議及活動中分享交流。
大會聚焦在如何確保與監測世界各國達成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目標,我方受邀參與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IPSI)主辦的周邊會議,結合原住民部落領袖、學術單位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人員,以苗栗南庄蓬萊部落自然資源共同管理與南庄橙復育為案例,發表在生態系服務惠益分享、原住民傳統智識文化復振及生物多樣性政策規劃的作法與成果。另外,代表團也於PANORAMA周邊會議上,分享「社區林業」、「里山倡議」及「國土生態綠網」三合一整合策略與推動成果,以生物多樣性空間規劃有系統的支持在地參與治理,多元發展自然資源保育、森林保護、森林遊憩及綠色經濟產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正依據《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更新我國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NBSAP),將以具體行動回應國際保育趨勢。行政院自2018年起支持林業保育署執行的跨部會「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已完成連結中央山脈保護區、淺山平原到海岸等重要生態系的保育軸帶空間規劃,國土生態綠網佈建之空間藍圖與跨域合作網絡,將更能支持臺灣以自然解方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如保護重要生態系促進碳循環、建立生態連結協助生物棲地空間調適等,與此次COP16有關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遷議題強調的內容完全契合。
過去公權力保護國有森林的作法,限制了周邊社區與原住民的自然資源近用權,甚而影響傳統知識傳承,現階段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管理政策已轉向促進資源永續利用與惠益分享,強調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在保育中的核心角色。自然資源管理以永續為前提,兼顧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尊重在地社區與原住民的使用權利外,也以多元參與及應用傳統智識,確保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與惠益分享,政策的改變與調整,也更符合本次COP16有關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IPLCs)參與的推進方向。
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投入,從整體保育策略規劃、生態資料整合公開到長期耕耘在地社區夥伴關係,深獲許多國際保育組織的肯定與讚賞,讓臺灣能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舞臺被看見,攜手為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