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靖莉/綜合報導】
相傳春秋時代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當時隨行的下屬介子推曾經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充飢,但在晉文公即位後,賞賜群臣卻獨獨漏掉了介子推。不願主動討賞的介子推選擇與老母親隱居深山,晉文公基於補償與愧疚心情,多次傳喚介子推出山卻找不到人,最後就放火燒山希望能逼介子推出來,但火勢ㄧ發不可收拾,大火燒盡、上山查看後竟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的焦黑屍體,得知此事的晉文公懊悔傷心不已,於是便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百姓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子推。後世就把寒食節的習俗傳承下來保存於清明節中,在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生火煮食物而只吃事先做好的潤餅和草仔粿,這就是源於寒食節的清明節習俗。
根據中研院民族研究所的平埔文化資訊網的資料,書寫於300多年前的清朝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台海使槎錄》,在〈番俗六考〉中便記載平埔族炊煮米食的作法,其中包括「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都都即為漢人說的「粿」。平埔族人會將糯米粉與黑糖搓團,製成長條型的「阿拉粿」,以月桃葉蒸熟後用來祭祖。後來也會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除了包入蘿蔔絲、香菇等內餡,也有包入敏豆和薑的口味。
另外根據《新竹縣志初稿》,草仔粿於清代就已經出現在台灣漢人的生活中,在製作草仔粿的粿皮時,會加入艾草或鼠麴草等青草汁液,使粿皮呈現綠色而得名。過去相信艾草、鼠麴草等藥草具有治病殺菌除瘟疫的功效,加上春天是艾草及鼠麴草的盛產期,所以傳統皆會用艾草及鼠麴草或青草來擠壓成汁,加入粿皮中染色,再包入甜或鹹的餡料製作而成。閩南人的草仔粿多以鼠麴草製成粿皮,內餡則是包著以蘿蔔絲、豬肉、蝦米、乾香菇、紅蔥頭等食材炒成的餡料製成草仔粿。客家人的草仔粿稱作「艾粄」,傳統是以艾草汁製成,顏色較鼠麴粿為深;內餡分為鹹甜兩種,鹹艾粄口味與閩南人類似,同樣包著蘿蔔絲、豬肉、香菇等,還有一種鹹豆沙口味;甜味則有紅豆沙、蜜紅豆、綠豆沙等餡料。
族群融合後,做為清明時節的掃墓祭祖供品,不管是閩南人的草仔粿或者是客家人的艾粄其實也大同小異。隨著時代變遷,草仔粿不但傳承了節日的飲食文化,也演變成為一種傳統伴手禮不再只限於清明節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