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為強化道路交通安全意識與推動交通環境優化,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六分局分局長周俊銘近日接受警察廣播電台「945會客室」專訪,針對轄內西屯區交通熱點問題及事故類型深入剖析,並提出具體建議及改善構想,希望利用交通工程的方式,來杜絕人性的缺陷。
首先,第六分局分局長周俊銘指出,西屯區內主要幹道眾多,現行紅綠燈設計以「行車順暢」為優先考量,導致主要幹道連續綠燈配置之下,與支線道路交叉口容易形成「黃燈心理陷阱」。駕駛人常在黃燈亮起時為搶快通過,以延續綠燈行進節奏,忽略前方車輛判斷不同,進而發生追撞事故。周分局長呼籲駕駛朋友,切勿將自己「應該能過」的主觀判斷,投射到前方車輛身上,避免誤判導致事故,尤其後車往往須負較大責任。
針對此類人性誘因造成的違規行為,警方也建議可研議由「同綠不同紅」改為「同紅不同綠」的號誌模式設計,透過紅燈同步,避免造成駕駛人誤判,進而降低路口碰撞的風險。
此外,分局長周俊銘亦指出,今年以來轄內行人事故案件雖仍須關注,但其中「行人有遵守規定」的比例有逐步上升,但是老年族群的交通行為則成為潛在風險來源,許多年長者因年齡、習慣等因素,在穿越馬路時捨棄人行穿越道,直接橫越車道,造成駕駛難以即時應變,衍生事故。
對此,第六分局自今年5月起,即透過市議員服務處及里長辦公室協助宣導,自6月1日起加強行人違規取締,並特別針對高齡族群進行精準提醒,周分局長也坦言,與長輩溝通時,若單靠宣導往往收效有限,然而若實際接獲罰單,就會讓長輩印象深刻「記條條」,藉此提高守法意識,進一步改善行人事故情形。在道路設計面部分,警方還觀察到近期市區多處路段增設行人庇護島,雖有助於提升行人安全,但部分庇護島位於原有車道動線上,造成交叉路段左轉車道受阻,再加上車輛A柱視線死角,若未事前察覺,極易因視線遮蔽導致碰撞。
周分局長並分享過去一段經驗,曾有某路段在庇護島新設一個月內即發生21起轉彎車輛撞擊庇護島的事故,顯示交通工程必須與實際駕駛習慣密切結合,他提醒駕駛朋友,若熟悉道路上出現新增設施,務必留心改變路況,調整駕駛行為,以策安全。
此外,針對行人庇護設計方式,相關單位也可考量將行人穿越道適度「後退」,使其與號誌設施整合,進而利用紅綠燈燈桿本身作為庇護島的一環,減少道路中間障礙,提高駕駛視野與行車彈性;以近期新開通的市政路與工業區一路交叉口為例,其行人穿越道已後退約20公尺,使從工業區一路左轉市政路之車輛在車身拉直之後才遇見行人穿越道,此設計讓駕駛能以正前視角確認行人動態,極具參考價值。
第六分局再次呼籲市民朋友,行車及行人應共同遵守交通規則,並配合交通環境變化持續調整行為習慣。交通安全是需要全民參與的長期工程,警民攜手、共同守護,才能讓臺中成為更友善、更安全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