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報記者廖宥婷 /台中報導】
你知道,百年前的臺灣曾被譽為「草帽王國」嗎?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即日起於二樓常設展廳推出《臺灣草帽王國》微型展,帶領觀眾重回那個藺帽遠銷世界、風靡國際的年代。展期適逢11月2日「臺中市民野餐日」於中央公園主場及各區舉行,誠摯邀請市民戴上草帽、走進綠地,共同感受臺灣陽光與工藝交織的風華。

文化局指出,百年前的「臺灣草帽隊」堪稱臺灣第一支走向國際的產業團隊。大甲藺帽起源於中部海線地區,自1903年在日本萬國博覽會嶄露頭角後,大甲業者紛紛前往日本神戶拓展市場,並串聯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等西部沿海七縣市形成生產網絡。當時日本政府特設「大甲帽檢查所」,規定各地草帽出口前須送檢,並統一稱為「大甲帽」,外銷市場遍及日本、美國、歐洲、紐西蘭與澳洲,為臺灣賺進可觀外匯,奠定「草帽王國」的國際地位。

纖博館主任簡惠華表示,日治時期一頂大甲藺帽售價甚至高於西裝(約合現今新臺幣2至3萬元),因其製程繁複、質地堅韌,可歷經六、七十年仍不變形。除了藺草帽外,當時業者亦研發多樣素材與設計,如林投帽、瓊麻帽、檜木帽、棕櫚帽、巴拿馬(蕉麻)帽、拉菲亞草帽、紙捻帽、金絲草帽、銀絲草帽、拉世璐(玻璃紙)帽與傑尼斯(麻)帽等,風靡日本及歐美市場。至今,距離臺灣一萬五千公里外的巴拿馬草帽,其製作工序仍與大甲藺帽一脈相承,足見此工藝影響之深遠。

纖博館說明,本次展品主要來自1984年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現葫蘆墩文化中心)舉辦的「大甲帽蓆特展」,當時大甲耆老李燕山先生將展品全數捐贈,由「編織工藝館」收藏,2018年再移撥予纖維工藝博物館。此次展覽除可欣賞多樣素材與款式的珍貴草帽,亦展出日治時期帽商自日本帶回的50餘片原版編織帽樣,詳載當年時尚產業的素材標示、編織紋樣與染色技術,呈現早期草帽產業如何結合設計與科技,走在世界潮流最前線。

目前纖博館除推出〈臺灣草帽王國〉微型展外,也同步展出〈午蓆·好天氣——臺日藺文化編織展〉,並於「天染工坊」引進多款時尚藺草帽,歡迎民眾在藺草香氣中體驗臺灣百年工藝的細膩與榮光。更多展覽與活動資訊,可上纖博館官網(https://mofia.taichung.gov.tw/)或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