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4 1 月, 2025
健康醫學

發展幹細胞療法和新藥開發之先驅研究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偉成醫師帶領臨床醫學團隊,近年致力發展幹細胞療法、基因療法以及新藥開發在臨床治療有相當傑出的醫療突破成就,造福腦中風及其他神經功能損傷患者,對抗人類惡性腫瘤貢獻卓著,榮獲今年2020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殊榮,稱得上實至名歸。

徐偉成特聘教授長期致力於幹細胞及腫瘤之轉譯研究及prion蛋白之研究,為能落實基礎醫學研究成果運用在醫院臨床醫療,他帶領生物醫學研究所結合本校附設醫院『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團隊,進行相關疾病之診治、研究及臨床試驗,積極發展幹細胞療法、基因療法以及新藥開發,開創各類神經疾病的新療法表現亮眼。

鑑於急性腦中風是國內十大死亡原因中之第二位,每年有超過十萬人經歷或大或小的腦中風,是成人殘障的主因;徐偉成醫師觀察,現今腦中風後期以復健及其他預防性之保守療法為主,疾病之預後不佳,多半為行動不便須家人照料,造成社會及國家資源之耗損。

為此,徐偉成臨床醫學團隊研究找尋一種可以使新細胞再生,做為根本治療腦中風的方法,乃利用嗅組織幹細胞(olfactory stem cells)來進行腦中風臨床前期之動物實驗,其結果發現嗅組織幹細胞不僅可分泌釋放許多神經生長因子來促進缺氧之神經細胞復原,並且嗅組織幹細胞本身亦可使神經細胞再生及神經纖維再連接,所以因此腦中風鼠之神經功能有非常好之恢復,這項『腦中風之嗅幹細胞治療』新創優勢技術成果,幫助更多腦中風及其他神經功能損傷個案,能恢復其身體活動功能,並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精準醫學的理論帶領下,徐偉成研究團隊經過詳細之分子機轉研究發現,在雜錯多型之人類間質幹細胞中,具單ㄧ族群標誌(homogenous)之細胞會表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IGF1R),其自我複製與多重分化的特性是極具潛力的替代性標記,能促進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的高成功率。

於體外細胞實驗中,針對兩大分子訊息傳遞路徑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IGF1R/IGF1)及4號趨化因子受體╱基質細胞衍生因子(CXCR4/SDF-1),探討其雙向交互作用,並進一步在大鼠模式中呈現精準醫學實例,若移植表現IGF1R的臍帶間質幹細胞與SDF-1之間產生雙向交互作用,可改善心臟及神經的功能。

眾所週知,「癌症」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徐偉成醫師表示,目前在臨床上的治療以手術切除加上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然而這些治療對於癌細胞並沒有特異性,目前在眾多候選新式癌症治療方法中,以免疫療法最受被人期待。

徐偉成教授帶領導臨床醫學團隊以先進的生醫材料合成及奈米結構製備技術為基礎,透過奈米藥物載體設計,開發「以褐藻醣奈米結構實現精準合併免疫療法之平台式技術」,能大幅提升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療效與降低其副作用,預期可以對腫瘤治療帶來一大突破。

除此之外,徐偉成臨床醫學團隊在新藥開發研究方面,開發跨領域之奈米材料之載體並結合磁性導引之技術,分別進行幹細胞之導引應用於腦中風之動物治療以及包覆免疫檢查點抗體之新穎抗癌治療多種癌症,此多項發明已向歐美日中申請專利,並已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徐偉成臨床醫學團隊研究「腦中風之嗅幹細胞治療」、「開發間質幹細胞治療相關之精準醫學的臨床應用」、以及「以褐藻醣奈米結構實現精準合併免疫療法之平台式技術」臨床醫學研究成果斐然,分別榮獲第十二屆、第十四屆國家新創獎表揚。

相關新聞

1 of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