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宥婷/台北報導】
百年前的老臺北城,如設有護城河與大木橋的南門、現今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所在地的舊臺北文武廟、前方有大池塘的艋舺龍山寺,以及洋樓林立的早期大稻埕碼頭,這些景象至今仍可在珍貴的歷史照片中一窺風貌。1898年,一場掠過臺灣北部的西北颱雖未登陸,其挾帶的驚人豪雨卻引發嚴重水患,成為臺灣進入日治時期以來首起傷亡慘重的重大颱風災難。當時,曾有個人留下了大量影像紀錄,為我們保存了這些歷史的影像紀錄。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了一冊19世紀的相簿,內有130張照片,拍攝時間與地點明確,內容揉雜了相簿主人翁–今村巳之助於1897-1898年時在臺灣的個人生活、見聞、工作狀態與時事紀錄。這些貴重的歷史資料,在型塑臺灣百年前模樣的影像對照方面,具體提供後人相當大的參考作用。
今村巳之助為日治初期派任來臺之技術人員,任職於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陸軍幕僚製圖所內,為一名專門測繪地形圖的技手。而19世紀的地形測量已與攝影技術緊密連結。今村氏也藉由其掌握的攝影技術與資源,在派任臺灣期間拍攝了大量的攝影作品。
19世紀末殖民他者鏡頭下的臺灣片段
相簿所內的日治初期臺北,是維持著清代城廓樣貌,由城內、艋舺、大稻埕等三個早期開發區域所組成的三市街城市生活空間。這些關於臺北城的歷史過往,以往只能從留存的文獻資料中想像,現今則能從這些照片的實際影像中得到驗證。
相簿中也記錄了1897-1898年臺灣所經歷的獨特而重大的事件,如1897年11月18-19日於臺北所舉行的「招魂祭」。1898年4月30日為歡迎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1906)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於臺北圓山公園舉辦的「官民大懇親會」、以及1898年8月臺灣因颱風及後續豪雨而引發的「戊戌大水災」等。
赴臺生活之現實與憂歡
此相簿內的照片,有相當多位著正裝擺拍的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軍官,這些肖像照片藉由相簿旁註記的毛筆手書,可對應至日治初期來臺部分軍人及官員的職名錄。而除了擺拍的肖像照片外,在臺灣的日常生活與見聞、與親友往來與交誼之相關照片亦大量呈現在此相簿中,今村氏及其同僚赴臺的生活情景,面對嚴峻現實中天災、疾病與死亡的考驗與憂慮,也可從此相簿所留存的照片中一窺究竟。
《臺灣赴任》線上展以〈19世紀末的臺北城內城外〉、〈信仰多元–臺灣民間信仰、基督教、以及日系佛教〉、〈招魂祭〉、〈官民大懇親會〉、〈風師雨伯之害–1898臺灣戊戌大水災〉,及〈人物顯影〉等6個子題,介紹今村製圖師相簿內的豐富影像。並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呈現百年來的臺北城的變遷與與歷史的更迭。線上展覽網址:《臺灣赴任:今村製圖師的1897-1898》https://reurl.cc/VYoG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