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3 9 月, 2025
文化

從零開始的多元人生 柬埔寨新住民潘喜玲 三寶媽斜槓精彩職涯

aab3238922bcc25
潘喜玲(右3)參與由長庚科大USR計畫主持人翁政興教授(右2)策畫的永續發展學習周活動。

(民生好報記者 李佩昕/嘉義報導)「我喜歡大家叫我玲玲,因為來到臺灣後,我覺得自己是從零開始。」來自柬埔寨的潘喜玲,2012年因婚姻移居臺灣,十三年間,她同時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法院通譯、母語教師、文化講師,以及品牌創辦人,身分多元卻步履堅定。

c74d97b01eae257
潘喜玲(左1)洪瑞鎂副教授(左2)的邀請下盛裝參與長庚科大的新住民活動。

潘喜玲在接受長庚科大「多元新視界」PODCAST節目專訪時表示,她在柬埔寨原本有穩定的翻譯工作,卻在定居臺灣後,毅然選擇重頭來過。為了融入新環境,她從補校讀起,逐步完成國中、高中學歷,再花六年完成大學課程。她笑說,自己既是媳婦、太太、媽媽,同時還是學生與老師,雖然辛苦,卻也展現出不放棄自我成長的決心。

70efdf2ec9b0860
潘喜玲是三寶媽,家庭美滿。

語言成為她跨文化的橋梁。她不僅在雙北多所學校教授柬埔寨語,還受聘於高等法院與警察局擔任通譯,協助新住民與移工跨越法律與制度的障礙。「站在法庭上時心臟砰砰跳,但我提醒自己要專業,不增不減,忠實傳達。」她回憶初登法庭的緊張,如今則能沉著應對各類案件。

1f0e3dad9990834
潘喜玲經常受邀演講,她希望讓更多人接觸到柬埔寨文化。

除了語言教育,潘喜玲也投入文化傳承。她參與「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畫」,以家鄉常見的水葫蘆(臺灣稱布袋蓮)為材料,創立手工編織品牌「Khmer L&L」,將柬埔寨工藝之美帶進臺灣。從吊床、草鞋到各式包袋,她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兼具環保與文化價值的技藝。「我想讓臺灣人看到,這些植物雖被視為雜草,但透過巧手能轉化為生活用品與藝術品。」

98f13708210194c
潘喜玲(左3)創立手工編織品牌「Khmer L&L」,將柬埔寨工藝之美帶進臺灣。

創業的路並不平坦。身為全職三寶媽,她必須在照顧孩子與經營事業間來回奔波,甚至曾推著娃娃車、載滿包裹騎機車送貨。她形容:「臉書上看到的是光鮮亮麗,但背後常是狼狽的身影。」然而,也正因如此,她更懂得時間管理與自我調整。透過參與大學USR計畫、電商課程,她逐步掌握行銷與經營技巧,讓品牌站穩腳步。

3c59dc048e88502
潘喜玲還受聘於高等法院與警察局擔任通譯。

談到推廣母語的目標,她強調:「母語是我們文化的根,不要害怕別人聽不懂。」她鼓勵新住民家庭勇敢使用母語與孩子互動,讓下一代在雙語與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擁有更多選擇與優勢。

37693cfc748049e
潘喜玲(左1)在洪瑞鎂 副教授(中)邀請下接受「多元新視界」PODCAST節目專訪。

面對未來,潘喜玲希望開發更多母語教材,甚至拓展線上課程,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接觸柬埔寨語言與文化。「我想成為一座橋樑,讓臺灣和柬埔寨的距離更近,打破刻板印象。」

1ff1de774005f8d
潘喜玲(左)接受「多元新視界」PODCAST節目專訪。

從異鄉媳婦到文化推廣者,潘喜玲以實際行動證明:新住民不只是人口與勞動力,更是文化、教育與創意的推動者。「我希望讓臺灣社會看到新住民的力量,多元文化是資產,而不是負擔。」她堅定地說。

潘喜玲的故事,正是一幅跨越國界的生命圖景。她用勇氣與韌性,在臺灣重新起步,也讓更多人看見,新住民同樣能在這片土地發光發熱。

好嘉讚FB新聞粉專潘喜玲報導請點擊以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BX2jdkAbe/

 

 

相關新聞

1 of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