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5 1 月, 2025
地方新聞新民多元民生生活活動資訊

《城市轉藝器》清交大與工研院攜手跨域科技藝術 觀展者心跳聲也化身作品

【記者陳瑞英/新竹報導】

跨領域學習是全球趨勢,「新竹241藝術空間」即日起至明年3月7日展出的《城市轉藝器》,首次將工研院及清華、交大師生及在地科技藝術團隊整合在一起,藉由AR、VR、光影、聲音串聯科技與藝術,如工研院作品「光之綻-生命微動」能將觀賞者心跳聲轉換成聲音、光及機械動作,讓你的生命訊號被具象化還能錄下分享,邀請民眾前來體驗。

市長林智堅指出,新竹是臺灣矽谷,無論科技人才與研究資源都相當豐沛,半導體產業鍵更在國際舉足輕重;在科技之外,241藝術空間《城市轉藝器》新展,首次將工研院及清華、交大師生及在地科技藝術團隊整合在一起,發表創意作品,意義不凡。

策展人蔡奇宏指出,程式語言中編譯與直譯兩種類型,都需透過撰寫程式碼來「轉譯」成電腦能執行的語言;《城市轉藝器》則是藉由藝術家的心眼,讓科技有了不一樣的藝術價值,這回特展邀請了四位藝術家及工研院文化科技發展團隊、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交大傳播所與佼佼者工作坊等團隊,以新竹城為基點,藉由AR、VR、光影、聲音及生理訊號轉譯媒介,給民眾不一樣的參與及體驗。

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致詞時表示,新竹是科技文化城市,241藝術空間以數位科技為定位,持續推動科技和藝術的串連,由科技角度去挖掘這座城市,創作也將有更不同的觀點,新竹市近年也藉由藝文空間和相關活動的推行,持續打造城市美術館,使民眾能在走逛城市的途中體驗文化、感受藝術。

文化局表示,展場入口是「夢想一號魔術方塊工作室」,用了3000顆魔術方塊拼接出來的「Hello Hsinchu」大幅作品,陽光普照新竹市圖像,裡面還有面積、人口數及平均年齡等密碼,現場備有30多顆各式方塊供民眾試轉;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的「後・日常」作品,看似平常不過的家居配備,每件卻暗藏玄機。好比浴室蓮蓬頭,掰開水龍頭沒有水是音樂、打開電風扇「疑,怎麼吹不到風?」原來風是逆向吹、尋常的熱水瓶裡面卻放了米,變身電鍋、桌上檯燈的燈不亮,結果是燈罩亮了,都讓人驚喜。

工研院團隊作品「光之綻-生命微動」設計一個浪漫帷幕,觀者依螺旋狀路徑到中央,靠近平台,你的生理訊號(心跳聲)會被轉換成聲音、光及機械動作,可以聽到心跳聲,抬頭望有個類心臟的裝置會依心跳速度上下,「急性子的心跳速度快」,心臟上下更快,相當有趣。

交大團隊則以新竹市東門市場為基地,將過去進駐東門市場拍攝的影像、聲音、廣播等做成AR、VR,掃描現場QRcode後便能互動;為了讓孩子們也能參與,他們設計了蓋精靈印章貼紙活動,親子可以試聽市場的聲音,在圖卡蓋上正確的印章,任務就完成了。

另外在地的科技藝術團隊「純禾作」的作品「新竹奇幻劇場-關於新竹的數據想像」,將新竹舊窗景拼貼在一個虛擬的舞台風景,觀者走進展間中心,影像馬上顯示在螢幕上,開始紀錄你的舉動,約20秒後停錄,不久你的影像會融入大片風景,成為新竹人生活日常一員。

現場還有運用3D列印的巨型集體創作藝術裝置「仿生衍藝」、香港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與臺灣策展人蔡宏賢組成「超維度互動(Dimension Plus)」強調人權的「白傘計畫」作品、沃手工作團隊的「時間是一道長河」、田子平的「失重計畫」裡探討資訊爆炸時代人的處境的作品,都值得細品。

蔡奇宏指出,美國矽谷2006年開始在聖荷西開辦「01雙年展(ZERO 1 Biennial)」,已邀請來自世界超過50個國家、600藝術家參與,每回展覽更吸引全球各地參與人潮,這項結合科技與藝術創作的當代藝術展,體現了矽谷科技之都的創新特色;期待新竹市也能透過科技藝術展演的「轉藝」,能像矽谷、一樣再次進化為「科技文化藝術重鎮」。

今日《城市轉藝器》策展記者會,工研院「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劃主持人施香蘭、研究員李俊霆、交大傳播所副教授陳廷昇帶領的交大團隊、策展人蔡奇宏帶領的清大團隊、參展藝術家尹子潔、田子平、陳依純、蔡宜婷、闞凱宇、夢想一號魔術方塊工作室團隊皆與會共襄盛舉。

《城市轉藝器》展期將舉辦四檔活動,相關展品內容及活動可上「241藝術空間」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241/) 或洽電03-5337945或撥1999為民服務專線。

相關新聞

1 of 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