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7 1 月, 2025
健康醫學

心房顫動─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隱形殺手

【記者 玉女 台中 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蔡青峰主任案例分享:
50歲張先生,沒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身體一向健康,2013年之前開始,時常有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經心臟科門診心電圖檢查顯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經藥物治療後,心悸、氣促、胸悶等症狀改善,但後續追蹤心電圖檢查顯示已慢慢進展成持續性心房顫動。而且自從2017年始心悸、氣促、胸悶等症狀頻率增加,甚至運動時症狀會更加嚴重。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因心房顫動導致心臟收縮功能退化,已有心臟衰竭的症狀。在詳細的術前檢查後,於2019年11月,張先生接受3D心臟定位及經導管電燒術,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住院三天後出院,心律不整不再發生,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迅速的大幅改善。術後兩星期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心臟收縮功能大幅進步至正常功能,且心衰竭相關症狀已不再發生。近一年追蹤病人情況良好,未再有心律不整發生。電燒手術後不僅解決了多年的困擾,而且生活品質及身心健康型態大幅改善,對未來充滿信心。

什麼是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由於心臟的心房不正常的搏動所引起,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正常心跳時,心房規則的收縮,每分鐘約為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不正常且不規則的跳快,可能非常快速,心房跳動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50~700次,稱之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全人口中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率愈高。六十歲以上,每一百人就有四人,八十歲以上,每十人就有ㄧ人。因為心房顫動會導致臨床心臟衰竭及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大增,所以在逐漸老化的未來社會是不可輕忽的重要醫療課題。

心房顫動有什麼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或輕微心悸,一般也會有氣促、胸悶、頭暈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心臟衰竭,休克或者昏厥。心房顫動會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約8-10倍)。在台灣,一年約有八萬例的腦中風個案。這些腦中風患者中,大約每四至六人就有一人合併有心房顫動。每年有ㄧ萬三千位腦中風病例合併有心房顫動。合併心房顫動的腦中風比較嚴重,一個月的死亡率高出三倍,同時中風後的殘障程度也比較嚴重。心房顫動的病人需要積極的接受預防腦中風的治療。

心房顫動好發族群?   
高齡(70%以上的心房顫動病人年齡大於65歲)
男性多於女性
有腦中風病史、心衰竭、二尖瓣疾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左心房肥大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的治療與中風預防
根據之前的研究,心房顫動約會增加8-10倍腦中風的風險,且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預後很差且復發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的預防中風的發生,是處理心房顫動病人時最重要的課題。每個心房顫動病患的中風風險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風險的高低取決於病患的年紀和是否有其它系統性疾患。目前建議使用CHA2DS2-VASc分數系統來評估病患每年的中風風險。CHA2DS2-VASc分數從0分到9分,分數愈高,每年的中風機率愈高。

心房顫動的治療
目標
1恢復正常心臟節律、2控制心跳速率、3減少潛在的血栓形成以減少中風

藥物治療可分為
1.心跳速率控制,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毛地黃
2.預防血栓,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s)及傳統口服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
3.心跳節律控制
(1)抗心律不整藥物(如臟得樂、心利正、律搏克、脈泰克)治療
(2)非藥物治療可分為
─整流術(電擊):藉由體外電流的刺激終止心房顫動,恢復正常心跳。電擊前會使用短效麻醉劑,降低過程中的不適感。
─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冷凍氣球燒灼術:利用電燒導管或冷凍氣球去治療產生心房顫動的不正常組織(主要位於肺靜脈出口附近)。過程中,會以導管或氣球進入心臟並記錄心臟電位訊號,當找到異常放電的區域後,以高溫或冷凍方式來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

心臟內科蔡青峰主任表示心房顫動是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隱形殺手,雖然好發於老年人,相對年輕的患者要更積極治療。心房顫動可能無症狀,現在有許多穿戴裝置可輔助診斷。如有症狀可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心電圖檢查是準確的診斷工具。治療方面,除藥物治療外,目前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已相當成熟,可減少用藥,大幅改善症狀及心臟功能。

相關新聞

1 of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