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好報記者唯寧/台北報導
川岳創新詮釋「望聞問切」 促動預防醫學再進化
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年輕人久坐、壓力爆表,「疼痛」已悄然成為跨世代的文明病。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高達6至7成民眾處於「亞健康」狀態,雖未罹患重大疾病,卻飽受疲憊、緊繃、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困擾,尤以藍領族群、女性與中高齡者比例最高。面對日益嚴峻的隱性健康危機,中醫結合科技的預防醫學模式,正逐漸成為國際趨勢。
川岳診所以東方醫學為基底,創新打造「中醫 x 健身 x AI」整合模式,打破中醫僅止於針灸與開藥的傳統印象,建立從診療、復健到運動健身的全方位健康預防基地。自7年前自台中起家,今年更將服務擴展至首都台北。

緩解疼痛+運動重建 健身新手、銀髮族一站式健康方案有解
「診所不該只是病人最後的選擇,而應該成為健康生活的起點。」川岳診所總經理吳峻青表示,無論是久坐上班族、銀髮長輩,或健身愛好者,雖背景不同,卻都被「慢性疼痛」困擾。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與WHO定義,凡持續或反覆超過三個月的疼痛皆屬慢性疼痛,全球約16億成年人受其影響,對社會與醫療體系帶來巨大挑戰。例如:美國有超過2300萬名成年人正「高衝擊型慢性疼痛」而嚴重受限於日常活動、生活品質與社交參與[1]。
慢性疼痛在久坐族與高齡者更為普遍。研究顯示,每日靜坐超過6小時,慢性背痛風險增加33%[2],高齡者慢性疼痛盛行率高達40~60%[3],並易合併神經痛與全身性不適,不僅影響生活,更加重心理壓力。
中度運動可顯著降低背痛與腦部灰質損失[4],然而許多健身新手嘗試運動卻發現「愈動愈痛」,其實並非運動方式錯誤,而是身體尚未準備好。「在川岳,不用擔心健身房裡無從下手,從踏入診所那一刻起,醫師與教練會一步步協助你找到適合的節奏。」吳峻青指出,中高齡者的肌力是行動力關鍵,如何以中醫老朋友的角度,引薦健身新朋友,讓長輩無痛進入健康生活?川岳透過漸進式運動訓練與即時醫師諮詢,打造銀髮族也能輕鬆融入的友善健身環境。
不再只是把脈開藥!中醫搭配AI打造「可視化診斷」
傳統中醫「望聞問切」重視望診與手感經驗,但如何以現代語言讓民眾理解?川岳診所院長李威毅指出,AI科技的發展,正是結合現代醫療與傳統智慧的契機。國際趨勢也指出,AI可輔助疼痛評估、臨床決策與治療預測,提升個人化照護與資源效益。川岳引進韓國知名AI 3D智能體測系統,透過深度學習與3D體態掃描,10分鐘內即能量化骨骼肌肉失衡與張力風險,針對肩頸痠痛、骨盆歪斜、肌肉力量不均等問題,生成專屬的「體態地圖」與客製化運動處方。
「現在我們用圖像說話,中醫不再只是玄學,而是科學。」李威毅強調,AI健康分析能協助醫師更精準掌握體態問題,預測潛在疾病風險,並降低誤判與重複醫療,讓健康資源更有效運用。川岳的檢測流程簡單且數據化,讓預防醫學不再遙遠,而是真正走入每個人的日常。
川岳強調「不只是止痛,而是『不再痛』」,李威毅指出,針灸只能暫時緩解症狀,「我們給的不僅是針灸或藥方,而是會給回家功課」,透過專業教練指導功能性訓練,強化核心肌群、改善站姿與日常習慣,才能真正從源頭解決疼痛問題,從被動治療走向主動康復。

預防醫學新藍海 健康產業重塑全民運動樣貌
隨著運動部將於9月9日正式成立,象徵台灣全民運動健康新紀元的開始。根據統計,台灣運動產業年產值已突破新台幣300億元,然而健身房活躍會員僅占5%,龐大的潛在健康需求尚未被滿足。
川岳診所總經理吳峻青指出,「不是每個人會走進健身房,但很多人會走進中醫診所。」川岳提出的「中醫健身房」模式,正是看準這樣的市場落差,結合中醫療效與運動習慣,從診間評估、AI檢測、針灸調理,到健身訓練與生活型態改善,聚焦「容貌、疼痛、疲勞、體態」四大核心,打造「疼痛終結一條龍」健康新模式。
「專業運動結合中醫調理,能有效改善關節、心血管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這是加速減少國民『不健康餘命』的重要推手。」吳峻青表示,川岳致力於推動全民健康行動,將健康管理從「治療疾病」前移至「預防慢性病」,持續以預防醫學為核心,結合AI科技、運動醫學與中醫專業,帶動全民運動健康新風潮,讓打造健康不再是難事,而是時尚、自在且愉悅的生活選擇。
健康未來不再遙遠 科技讓健康管理變得「有感」
「一間好的健身房,就像一間好的中醫診所,不應該只服務比賽選手。」李威毅強調,川岳的理念是將艱深的醫療語言轉化為每個人都聽得懂、做得到的健康行動指南。針對久坐上班族,透過改善姿勢與核心訓練,預防腰痛與肩頸僵硬;針對銀髮族,則設計以生活動作為基礎的功能性訓練,降低跌倒與行動不便風險。
川岳診所的出現,不僅是一場跨領域的創新嘗試,更是對「預防醫學」價值的再定義。在全民健康意識抬頭的今天,如何讓中醫從被動治療走向日常健康夥伴,川岳正邁步於這條嶄新的健康之路。
[1] Nahin, R. L. et al. (2023). Estimated Rates of Incident and Persistent Chronic Pain Among US Adults, 2019-2020. JAMA Network Open, 6(5): e2312752.
[2] Jiang, X., Tang, L., Zhang, Y., Bai, Y., Luo, H., Wang, R., Bi, X., Chen, R., & Wang, X. (2024). Does sedentary tim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 chronic back pain and morphological brain changes?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 in 33,402 participants. BMC Public Health, 24(1), 2685.
[3] Domenichiello, A. F., & Ramsden, C. E. (2019). The silent epidemic of chronic pain in older adults.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93, 284–290.
[4] Baradaran Mahdavi, S., Riahi, R., Vahdatpour, B., & Kelishadi, R.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sedentary behavior and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 11(4), 393–410.